資料來源:曾紀鑫,《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十一個關鍵人物》,遠流,台北,2009。
這本書打破過去按照時間順序的教科書描寫,挑出重要且有巨大影響力的晚清11位政治人物,讓人有一種更全面仔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或說清史)。非常推薦大家到圖書館或直接在網路上購買這本書。作者曾紀鑫以自傳體的方式重寫中國近代史,用字白話,即使沒有歷史學術背景的人也能迅速進入狀況。這11位晚清的政治人物在過去編年體的教科書中有些都被刻意貼上標籤,有的則是幾筆帶過,對於認識晚清中國的全貌不夠深刻,也不夠客觀。有句話說:要想知道未來,必須了解過去。雖然你可以忽略明代以前的中國,但對於一位政治系的我而言,近代歷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西近代史是我們研究政治現象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資料,在中國近代史的部分,當然是1840年以後的清史(清朝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閱讀!
相當有趣的是,在曾的書中,這11位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裡,沒有一位清朝皇帝上榜。可見清朝皇帝在決定近代中國歷史上,地位沒有想像中的重要。而我首推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不是誰,正是「孝欽顯皇后葉赫納拉氏」,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光緒皇帝的伯母,又稱「西太后」,或者也就是最為人所知的「慈禧太后」。她首創的垂簾聽政,無論在中西歷史上絕對都是創舉,而我現在只是摘錄書中這節的重要句子,讓人在批評她之餘,還她相對公正的評價。
中國或西方歷史上,當政者幾乎清一色都是男性。很少有女性掌權的機會。西方的俄國,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女性俄國皇帝叫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史尊稱凱薩琳大帝,給予和男性等同的地位。(其他西方國家的例子還請其他強者補充)而中國在最後一個封建帝制時代中,也出了一位這樣的女政治家,她是慈禧太后。慈禧從社會底層晉為貴族,後躍居為掌控大清帝國命運的主宰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47年),被外國人評價為: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比皇帝還要皇帝,那些歧視女人的男人無不對她俯首貼耳。作者評論她的垂簾聽政在晚清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歷史發展,留下一道曲裡拐彎、盤旋回環的特殊軌跡。
慈禧幼年不受父母寵愛,但卻獨厚她的妹妹,作者解釋或許是因為慈禧個性太強,她十六歲就能夠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皆瀏覽。慈禧於1852年被選入宮,初為宮女,但以其出眾的外表和罕見的才識,讓她在宮女中脫穎而出成為蘭貴人,後來又因為咸豐帝看上她,使她在22歲就直接晉升到懿貴妃,成為僅次孝貞皇后的後宮第二號人物。咸豐帝時期,咸豐帝懶於國事寄情聲色,不少奏章就由慈禧代閱,甚至因為慈禧書法不錯,還讓慈禧批答奏章。這些史上都有記載。然而1861年,因為英法聯軍而逃往熱河避難的咸豐皇帝突然病逝,在后宮哭成一團的嬪妃們只有慈禧異常冷靜。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臨事不亂、極有主見的個人特質。(她也因此在27歲就守寡)
咸豐皇帝在駕崩前,原本的規劃是讓垂簾(兩位皇后,慈禧與慈安)和輔政(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共同輔佐同治皇帝,但咸豐帝沒有想到慈禧居然在他死後發動了辛酉政變,咸豐皇帝的美好構想完全破滅,他的權力制衡機制正給了慈禧,女人主政、垂簾聽政大開了方便之門。辛酉政變使得兩皇后與恭親王奕訢成為核心的政治菁英。但慈禧,才是這個統治集團的真正掌權者。(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極有識見與才華的人物,可惜道光皇帝在選繼任者時,選錯對象選成後來的咸豐皇帝,據說是咸豐老師杜受田的獻計,讓咸豐最後成功登基,因此咸豐皇帝特別討厭恭親王奕訢,咸豐皇帝的遺詔中也完全將奕訢排除在外。)但卻因為恭親王掌權過重,引起慈禧的猜忌,而將他排除在這個三人的政治集團之外。慈安皇后根本對政治不感興趣,這才讓慈禧安心與她共事20年之久。奕訢本身思想開放、幹練豁達,被慈禧罷黜一事中外譁然,甚至有外國人希望阻止這樣的決定。無論如何依然無助於慈禧改變她對權力掌握的慾望。中國近代歷史給了慈禧機會,除了她之外,有誰能這麼順利掌權?沒有。
同治皇帝的年號由來,應該很多人早就知道了。所謂的同治,就是由皇帝和慈禧共同治理,故年號為同治。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連串錯誤的選擇串連而成,但這樣的錯誤選擇卻都是歷史的偶然,作者在評論慈禧時給了這樣的次標題: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她未必是中國近代落後西方的元凶,但很多時候她的很多政策卻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她的統治有兩個特色:權力與享樂。她的政治生涯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階段:1853-18861: 在權力的漩渦中掙扎浮沉,終於脫穎而出;1861-1874: 執掌實權、重用漢人、整頓吏治使清廷度過危機,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1874-1898: 排斥異己,控制光緒,不擇手段地鞏固個人實權,置個人享樂於民族國家利益之上;1898-1908: 發動戊戌政變,廢除變法詔令。但因八國聯軍來悔悟變得開明起來,重啟變法。然時不我予,清廷已經多次錯過改革變法、繁榮圖強的大好時機。慈禧死後留給清遜帝溥儀一堆爛攤子,1911年清朝滅亡。(光緒帝之所以沒能繼續改革根據科學鑑定,證實光緒帝死於急性砒霜中毒,下藥者不辯自明。)
統計慈禧這一生成功發動兩次政變(辛酉、戊戌)、以個人喜好與家族利益兩立皇儲(同治、光緒)、三次垂簾聽政(同治朝1次,光緒朝2次)。光緒朝原本打算讓光緒帝親政,但慈禧卻又反悔,將光緒帝幽禁。從光緒皇帝的日記中,可以知道光緒皇帝正等待慈禧死後可以一展身手,卻因為慈禧個人的私利,死前將光緒皇帝害死。
日本悍然發動甲午戰爭,也和慈禧密切相關。當時慈禧預備慶祝自己的六十歲壽筵,結果沒想到區區島國日本跑來對大清叫板。一開始慈禧當然怒不可遏,說要好好教訓日本,結果清軍腐化嚴重,積弱得不堪一擊。其實日本人是看準了慈禧的要害與軟肋: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果不其然,慈禧發覺戰事可能影響到她的60歲慶典,態度急轉,由主戰很快變成主和。作者認為,如果不是慈禧的60歲慶典作梗,中國上下一心和日本決一死戰,戰爭的結局與此後的東亞局勢,或許由此全面改寫。
中國近代史確實叫人喪氣,但評論慈禧這位中國近代實際的統治者也必須格外謹慎。以下將慈禧功過以條列方式呈現:
功:
(1)辛酉政變後,僅處死3人,處分16人,有政治家的風度與胸懷
(2)用人公平,重用漢人的力度之大超過以往歷任清朝皇帝
(3)她不惜處分100多名官員替一位賣菜民女平反,其女權意識相當先進。清末新政鼓勵開辦女子學校、下令禁止纏足
(4)早期的洋務運動若沒有慈禧支持,協助打擊頑固保守勢力,自強運動無法實施
(5)新末新政更將改革力道推進制度面,並廢除科舉
過:
由於自身的弱點與事件,慈禧更多的是失策。
(1)她打壓傾向西方、銳意改革的恭親王
(2)終止派遣幼童赴美深造
(3)挪用海軍軍費建造頤和園
(4)發動戊戌政變錯失改革良機
(5)利用義和團盲目排外....
過往許多歷史教科書總是忽略不提,其實慈禧確是中國晚清的實際統治者,不可不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