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Ethnic Thought as a Form of Political Thought
自選文本及報告
文本選擇:郁達夫,沉淪
一、為何選擇此文本
最明顯的中國族群思想在近代來說,清末民初應該是一個較具有解釋性的一段時期,而選擇這段時期最重要的文人時,發現郁達夫被經常提及,所以往郁達夫這方面去尋找。郁達夫的這篇短篇小說《沉淪》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相關論述中,地位相當重要且被視為是不可忽視的作品。過去我本身也沒有讀過,因此想藉此機會好好把這文本讀一讀,雖然在頁數上可能偏多,但值得一讀。
二、文本背景
郁達夫(1896-1945),原名文,幼名蔭生,字達夫。出生三年之後,由於父親的亡逝,因此家道中落。艱困的家境與拮据的生活背景,與郁達夫性格的抑鬱及感情的脆弱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郁達夫在書塾和學堂就學時期,正值中國命運的災難、國家的恥辱與政府的腐敗之際,因此郁達夫的作品往往表達對整個中國民族的深切關懷。他在1913年隨兄赴日本留學,並在1919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至1922年畢業回國。他在1921年於日本東京成立一個左翼的作家組織,名為「創造社」,揭示「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理念,傾向浪漫主義,提倡浪漫主義文學。由於創造社成員與共產黨接觸甚密,致使1929年國民政府封殺了創造社在中國大陸的出版活動。但是郁達夫對於「創造社」以至於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與開創,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指標。其不但延續自劉鶚以來所表露的個人主觀抒情風格,同時也將日本「私小說」的自傳性文風引進中國。然而,郁達夫這種主觀式抒情的文學創作並非意味著對現實生活的脫離與遺棄,其創作來源正是來自社會現實的紀錄。這篇《沉淪》正是在此背景下的作品,也是郁達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華僑抗敵動員委員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新加坡失守後,郁達夫避難至蘇門答臘並隱姓埋名。1945年國民政府勝利後,在日軍發現他的真正身分後將郁達夫秘密殺害,年僅48歲。
三、內容分析
王孝廉曾在分析《沉淪》時說到:「性慾的追逐和官能的發洩與挫折,才是郁達夫《沉淪》的主題。」郁達夫在《沉淪•自序》中說道:「《沉淪》是描寫著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Hypochondria),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
在《沉淪》的描寫當中,我們發現了「他」因為追求性慾的發洩,產生的許多如自瀆、偷窺、嫖妓想像的病態情狀。然而追求情慾發洩的同時,我們也時常在小說中看到「他」對於愛情的渴望。例如他離群索居的寄居在旅館裡,有一個可以安慰他脆弱心靈的形象。
「他交游離絕之後,孤冷得幾乎到將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館裡,還有一個主人的女兒,可以牽引他的心,否則他真的只能自殺了。」(五)
旅店主人的女兒對於「他」來說,似乎是一股生命能夠繼續的源泉。從這一段心理自述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他」因為愛情成立的可能,使其可以規避孤單一人的悲哀,同時也給了他繼續生存下來的原動力。然而重要的是,在《沉淪》中,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建立在對於家國命運的殷殷關切。我們發現雖然《沉淪》中的「他」對愛情有著異常強烈的渴求。「他本來是一個非常愛高尚愛潔淨的人」,但是這種「循環性的憂鬱症」,「每次到了(性慾)緊迫的時候,他的誓言又忘記了」。但是「他」在愛情的面前,卻常顯得裹足不前,往往想要藉著「渭遲渥斯」、Gogol或是Gissing的作品來轉移焦點,藉此使他那「犯罪的記憶」,如同「遠海的帆影一般」消失。這一份猶豫卻有一條非常明顯的線索可尋,那就是「他」的自信心不足乃是來自於中國命運的衰頹,導致他不敢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愛情。例如:有一次放學之後,「他」在回去旅館的途中,巧遇兩個日本女學生,進而引燃了他心中對於愛欲的渴求與企盼。但是這一份熱情卻在「他」認清他是「中國人」的身分之後,一下子被冷靜地被壓抑了下來。
「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二)
「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對你當然是沒有同情的,因為你想得他們的同情,所以你怨他們,這豈不是你自家的錯誤麼?」(二)
「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再隱忍過去了。」(二)
為了富強中國而來到日本求學,希望的是能夠扭轉中國命運的衰微,然而到了日本之後,卻因國家的積弱不振,讓「他」連追求愛情的勇氣也連帶的喪失了!不僅是這些萍水相逢的日本女學生,就連酒館裡的侍女也能成為「他」追尋愛情的目標,但是同上述的原因,「他」仍然拘限在自己強烈自卑感的迷霧中,油然而生對於積弱中國的怨嘆:
「原來日本人輕視中國人,同我們輕視豬狗一樣。日本人都叫中國人作「支那人」,這「支那人」三個字,在日本,比我們罵人的「賊賊」還更難聽,如今在一個如花的少女前頭,他不得不自認說「我是支那人」。「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強大起來!」……世間哪裡有真心的女子!那侍女的負心東西,你竟敢把我丟了麼?罷了罷了,我再也不愛女人了,我再也不愛女人了。我就愛我的祖國,我把我的祖國當作了情人吧!」(七)
追求愛情與追求國家在此處已然等同了起來,退而求其次的結果,正顯示出追逐愛情的幸福與尋求國家富強思維的一致性,愛情與家國的關聯已經呼之欲出、昭然若揭。小說的最後是「他」懷著躊躇悲憤的心情,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苦悶的生活,及背負弱勢國家所帶來的牽絆與歧視。臨死之前,他長嘆了一口去,道出「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四、文本的讀後想法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令人深思的悲劇,在追求愛情的底下,他同時也懷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對女性的性欲以及對家國的敬意雖屬不同層次的愛,但是郁達夫卻能將這兩種不同層次的愛情巧妙結合,串成這場悲劇。因此,「愛情」的不得圓滿不僅僅成為郁達夫抒懷個人情致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深刻的說明了對於當時國家紊亂失序、頹圮不振的埋怨與針砭。文中其實也提及「他」不只仇視日本人,也包括中國人甚至自己同姓的兄長。顯見這種埋怨已經從原來的愛情之追求擴大到對整個民族的層面上去。而其藝術營造方面,以及其較具爭議的情慾的抒情描寫,可能留到期末報告再細談。(所以請不要當成情色小說來讀它!!XD)